为什么我们在设置绩效指标时,都喜欢面面俱到,多多益善?因为我们习惯用放大镜对准别人,问题自然越看越多,最终陷入绩效考核的思维误区。
1、考核是万能的
很多老板认为绩效考核是无所不能的,员工迟到早退,纳入考核;员工没穿工装,纳入考核;员工没动力,考核……似乎只要纳入考核,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上,一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另一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遭到员工的反对或抵制……结果,问题并没有因为考核而消失,反而越考问题暴露越多。毕竟,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并非万能解药。
2、考核多多益善
很多老板把各种相关指标都挂到员工头上,我曾见到一个服务员背着饭店收入、毛利指标,更背着大大小小的迟到早退仪容仪表投诉满意度。
老板想,我把这些指标挂他头上,他不得不去关心这些指标,不得不努力去达成这些指标。按这个逻辑,我们把孩子放幼儿园,老师就必然会百分百的关心?
事实上,当指标超过一定的“度”后,员工会陷入麻木,失去方向,当他发现大部分指标,并不会因为他的努力受到影响。这时候,他还会继续努力?
3、考核是终极目标
很多老板认为推行绩效考核能解决公司以前的各种管理症结,因此对绩效考核给予厚望,提出很多不切实际的要求,考核目标经常高到脱离现实。
曾有一家集团公司,因为绩效考核的目标设定过高,忽略了其他配套管理,各个子公司老总集体不配合考核,用他们的话说,这任务不是定个目标就能完成的。
绩效考核并非终点,从整个绩效管理的角度来讲,流程规范,数据来源,绩效导向都是必须梳理的。从整个管理角度看,企业战略,公司文化与绩效如何有机结合,是另一个层次的开始。
4、与指标多少相比,更关心指标的质量
指标的多少,说到底只是一个数量问题,而设置指标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才更致命。
我们绩效考核的指标与责任、分工是否匹配?如考核指标更关注结果,还是更重视行为?我们的指标,是不是只盯住过去,而不关注未来?我们的绩效指标结构是否合理,考核标准是客观还是主观?最后,我们的考核目的是激励还是制约?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都理顺,我相信,你不会再问绩效考核指标到底该多少的问题。
声明:本站资讯系本网编辑转载加工后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