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各大平台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Gap day"。
万事皆可Gap
谈及Gap day,便不得不提到Gap year这一西方舶来词,Gap year通常指的是青年人暂时跳出现有的升学、工作轨道,用一年的空闲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获取更广泛的社会经验,确定自己的职业和学术兴趣方向。
而中国人不允许有Gap year,在中国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职场共识。
“面试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已经Gap一年了,不考虑。”
“一个Gap了1年的求职者,他的能力和1年前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下工作环境中,长时间的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Gap不了一年,那便缩短时间,于是"Gap day"一词走进了大众视野。Gap day——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随着热词进一步的发酵,大众对Gap有了更多的定义:课间="Gap 10 minutes";睡觉="Gap 1/3 day";喝杯冰美式="Gap lunch";摸鱼上卫生间="Gap shit"……似乎一切未在做“正事”的情况都可以被称为"Gap"。
实际上,以"Gap"为核心的一系列衍生词与"Gap year"的初衷并不完全一致,前者更像是对无法改变外界环境而进行的无声反抗,从而实现某种精神胜利。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难以获得真正的休息和放松,常常处于高度紧张和压力之下,"Gap day"就像是一种摆脱快节奏生活束缚的途径。
休息也要“随性”
在我们的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过于注重效率和产出,导致快节奏、高压力成为常态,习惯性地进行价值衡量,“没有意义”的事情会被定义为浪费时间,单纯的放松会让人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而生活需要张弛有度,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奖励自己一个"Gap"未尝不可。“随性”休息并非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创造力充电。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识到人是需要休息的,充好电的员工,工作效率会更高:
1、为员工的“劳动池”注入“能量”
个体付出努力通常会导致身心资源损耗,而获得回报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补充。通过改善员工福利、带薪休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等方式,使员工因长期情绪劳动而耗费的身心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降低情绪劳动给员工带来的消极后果,提高员工从事高质量情绪劳动的积极性。合理利用这种激励方式,会促使他们继续做出适当的情绪行为,这不仅对组织具有积极的影响,员工自身也会得到情绪价值的反哺,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2、为员工“减压”
全面了解和确认员工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比如员工关系是否和谐、工作设计是否合理、利参分配是否公平等,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组织要善于化解员工负面情绪,使之变成一种可控的、能够使企业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例如,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员、心理发泄室等,建立疏导机制。
3、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每个员工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相处方式,尽管组织很难完全掌握员工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内在世界,但如果组织有一个能激励员工为之奋斗的愿景和被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就完全有可能激励员工超越个人情绪,以高度一致的情感凝聚成一种情绪资本,打造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